掃一掃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到2035年我國發展的總體目標,“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是其中一項重要內容。當前,我國仍面臨氣候變化、資源環境約束等方面的嚴峻挑戰,深刻認識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以及二者之間的關系,十分必要。
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用最少資源環境代價取得最大經濟社會效益,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隨著資源環境約束趨緊,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凸顯,傳統發展模式難以為繼,以創新驅動為引領塑造經濟發展新動能新優勢,以資源環境剛性約束推動產業結構深度調整,勢在必行。同時,良好生態環境是美好生活的基礎、人民共同的期盼,需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對此,必須改變傳統的“大量生產、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生產模式和消費模式,使資源、生產、消費等要素相匹配相適應,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推動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是解決我國生態環境問題的基礎之策,是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
綠色生產方式,主要是指以低碳、創新與可持續性為核心推動生產,最大限度減少資源使用損耗和對環境的污染。形成綠色生產方式是緩解資源環境約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抓手,既涉及推進工業綠色升級、加快農業綠色發展、提高服務業綠色發展水平以及壯大綠色環保產業,又涉及構建綠色供應鏈,加快推動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等調整優化,以生產體系帶動流通體系的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推動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
綠色生活方式,主要是指在思想觀念、消費模式、社會治理等方面進行深刻變革,促使全社會自覺參與生態環境保護、切實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形成“取之有度,用之有節”的生活方式,凝聚推動綠色發展的社會合力。形成綠色生活方式涉及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既包括倡導厲行節約,反對奢侈浪費和不合理消費,因地制宜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和減量化、資源化,又包括促進綠色產品消費,推動消費體系的綠色低碳循環發展,還包括積極引導綠色出行,以及打造宜居生活環境等。
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相互促進、互為支撐。生產方式是生活方式的重要基礎。通過構建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綠色生產體系,能夠提供更多資源環境代價小、資源利用效率高的產品和服務,為實現綠色生活方式提供更多選擇,有效提升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水平,進而加快健全資源環境要素市場化配置體系,加快節能降碳先進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促使綠色發展理念融入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方式也能倒逼生產方式的綠色轉型。人們通過消費更加環保、低碳的產品和服務,對產品或服務的生產方式提出更高要求,從而促使生產方式不斷向綠色化、低碳化轉型。綠色生活方式深入人心,能使綠色生產方式獲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進而推動支持綠色發展的財稅、金融、投資、價格政策和標準體系不斷完善,推動各類優質資源要素向綠色生產領域傾斜。
推進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協同共進,有利于持續鞏固綠色生產系統和生活系統之間的循環,不斷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要在供給側和需求側之間建立有機聯系,通過消費市場選擇實現生產系統的優化,打通生產系統與生活系統之間的聯動渠道;著力提高綠色產品價值,發展綠色技術,構建更具活力的綠色消費市場。通過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發展綠色低碳經濟,有效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最大化。
(作者系福建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