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
“看雨后雄安的星空”“粉黛盛開,金灘的秋天是粉色的”“我們是種樹人”雄安的中鐵十八局雄安造林項目經理王磊的朋友圈里滿滿的都是雄安的“素顏美照”和他對雄安的“鐵漢柔情”。
2017年,雄安新區率先啟動重大綠色基礎設施——“千年秀林”工程,同年11月,中國鐵建建設者在“千年秀林”9號地塊一區造林工程中,種下了第一棵油松。王磊,正是第一批到雄安植樹造林的“建設鐵軍”之一。
“6年的時間里,我看著新區的生態環境越來越好,看著自己和同事一起栽下的樹茁壯成長,感覺由衷的自豪。”王磊告訴記者。
01
—
從無到有:一枝一葉總關情
時值六月,驕陽正盛。雄安“千年秀林”內一片郁郁蔥蔥,白色的丁香花團錦簇,黃色的山杏綴滿枝頭,紫紅的桑葚嬌艷欲滴,到處彌漫著花果的香氣。記者登上秀林驛站二層平臺,放眼望去,成片的綠色苗木錯落有致、郁郁蔥蔥、綿延不盡。
在秀林驛站,王磊不禁回憶起初到這里時的場景。和他一起來到這里的同事,都是擅長修高鐵、建大橋、鋪公路的建設鐵軍。時常和鋼筋混凝土打交道的他們都是第一次接觸造林項目。
圖為千年秀林驛站。
“當時我們通過劃分片區、倒排工期、組織培訓、實施獎罰等措施,逐步摸透了從苗木進場、報驗、栽植、支撐到大數據錄入、后期養護等一系列作業流程,并探索出一套務實高效的管理模式。”王磊說。
一邊摸索學習掌握技能,一邊有條不紊地推進工作。例如,他們研發出了一款移動地圖,將林區圖紙與地圖軟件中的自帶地圖進行匹配,實時顯示苗木種類、規格、數量和人員所在位置以及各個種植細班的邊界劃分,應對地塊中沒有既有道路,常常讓人迷路的問題。
他們還不斷創新,編訂出實用創新手冊,涵蓋手持綁扎工具、單桿支撐鉆孔器等5項工具創新和標牌固定法、旋耕機除草法等9項工藝創新。他們還引進自動化栽植機,省去了人工運苗、打坑機挖穴、人工栽植的傳統環節,極大地提高了栽植效率。
02
—
科技造林:“一樹一碼”科學植養
雄安新區的“千年秀林”并不是簡單的植樹造林,而是堅持“世界眼光、國際標準、中國特色、高點定位”,打造配得上未來之城、記得住鄉愁的千年秀林,營造出“城在林中、人在景中”的意趣,呈現鳥語花香、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畫卷。
“千年秀林項目堅持‘四季有綠、三季有花’,因地制宜選擇鄉土、長壽、美觀的樹種。同時,我們堅持增綠不移綠,選用苗圃苗、原生冠苗,采取自然散點和曲線種植方式,著力打造異齡、復層、混交的近自然林。”中鐵十八局千年秀林現場負責人陳超告訴記者。
樹種千挑萬選,栽植精心呵護。據陳超介紹,千年秀林建設過程中,堅持專群結合,以專業隊伍為主,市場化運作,因地制宜選選用白蠟、國槐、銀杏、元寶楓等鄉土樹種,多種較大樹,確保成活率。新區成立以來,已造林47萬畝,增添了2000多萬棵健康的“綠色小主人”,雄安大地春色更綠,景色更美。
除此之外,智慧科技也貫穿在這片千年秀林當中,為這片綠色帶來更多靈動。與其他植樹造林工程不同,雄安探索的是在我國尚屬首例的平原地區大面積異齡、復層、混交樣式的近自然森林建設,并同步創建“數字森林”:地上每種一棵樹,系統也會生成一棵虛擬樹,虛實一一對應,從而組成“數字森林”,這也成了“數字雄安”的組成部分。
“每一棵樹都有自己的專屬二維碼‘身份證’,涵蓋著苗木從孕育到出生、成長的每一個過程的信息。我們在打造千年秀林的過程中需掃描每棵樹的二維碼,再將苗木的基本信息錄入雄安森林大數據系統,并采用RTK定位設備對苗木進行快速、準確定位,為后期整個秀林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打基礎。”陳超介紹說。
03
—
展望未來:藍綠交織的生態雄安畫卷展現
如今,隨著“千年秀林”的建設和一批城市公園建成運營,雄安新區“三帶、九片、多廊”的綠色空間骨架基本形成,實現了“300米進公園、1公里進林帶、3公里進森林,林蔭道100%覆蓋”。
點綴一片青山,再激活一池春水。
雄安新區堅持統籌城水林田淀系統治理,打造了白洋淀生態環境整治、公園休憩體系建設等一系列項目,強化生態空間的保護、提升綠色空間品質,不斷滿足群眾低碳健康生活方式的需要。
南拒馬河項目正是其中之一。作為郊野公園,南拒馬河項目不僅是眾多生物的生態走廊,也是具有滯洪納澇和調蓄供水功能的天然容器,為周邊居民提供便利、宜人的休閑游憩場所。
圖為南拒馬河金灘航拍圖。
“我們這一項目涵蓋水系開挖、綠化種植、園路廣場、景觀橋梁等,主要種植喬木43種,草花地被約246萬平方米,水生植物約4萬平方米,重點打造春秋兩季植物風貌,春季以野草花為主要品種,呈現浪漫花海,秋季以林、草、田突出北方金秋的景觀。”中鐵十八局雄安新區南拒馬河金灘現場負責人王曉健告訴記者。
晴日暖風映絢麗,藍綠交織滿目新。雄安街頭,大片叢林延伸至視線盡頭,騎行愛好者穿行在鳥語花香的林帶間,攝影愛好者捕捉著清水間飛鳥身姿,展出了一副“城在林中、人在景中”的生態畫卷。如今,“未來之城”雄安作為最年輕的國家級新區,已然呈現出別樣的氣質,展現出綠色低碳、宜居宜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水平社會主義現代化城市的樣貌,逐步成為綠色發展城市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