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
近日一則“黑龍江185人因違規焚燒秸稈被處罰1.782億元,人均罰款96.3萬元”的消息在網上廣為流傳。媒體溯源發現,這里的罰金是指當地計劃下撥的財政資金,與農民無關,而后續這些扣回的資金將用于獎勵其他禁燒工作推行較高的地區。
本次處罰依據《黑龍江省禁止秸稈露天焚燒工作獎懲暫行規定》,其中明確對于“每年9月15日至12月10日、翌年3月10日至5月15日,兩段期間內分別出現第一個火點的,直接扣撥相關縣(市、區)和省農墾總局、省森工總局、省監獄局50萬元再出現火點,按照每個火點30萬元扣撥資金。”
秸稈,作為一種農業廢棄物,通過焚燒分解可為土地提供養分。但同時,大面積焚燒秸稈往往會伴生環境問題,會導致大氣環境中PM2.5、煙塵的污染物含量在短時間內快速升高,嚴重的可影響到交通出行。于是,2008年開始,恰逢奧運會舉辦,我國正式試點推進秸稈禁燒工作,并在2020年拓展至全國。
東三省作為主要產糧地區之一,緊隨國家要求相繼出臺了“最嚴禁燒令”,上述文件就是其中典型。據了解,黑龍江于2018年開始正式施行該規定,通過網格化動態監管結合遙感監測的模式,至2019年秋冬季,全省秸稈火點總數47個,同比減少1842個,同比下降97.5%。
值得一提的是,“人防+技防”管控模式已被普遍運用在秸稈禁燒工作中。如:
2023年春季,山東濰坊市高新區針對性出臺文件,將禁燒農作物秸稈、落葉、雜草等作為一項重要的階段性任務來抓,并不斷健全“街道牽頭、部門聯動、疏堵結合、以疏為主”的工作機制,同時安排專人利用各街道高空瞭望平臺,密切關注焚燒秸稈、垃圾、落葉情形。嚴控帶來的結果是,今年一季度,全區未發生一起燒荒事件,加上臭氧、揚塵等治理措施的落實,空氣質量得到了有效改善。
再看黑龍江,今年3月,黑龍江省生態環境廳召開“有效解決秸稈露天焚燒工作新聞發布會”,在高壓監管之外,提出了“一堵三疏”“疏堵結合”的新工作路徑,以幫助農民打通秸稈離田后的回收渠道。當然,管理方面,黑龍江通過多層次督查,形成了嚴密高效的三級督查網絡、全時段日常督查、全方位交叉互查的禁燒管控格局,智能大氣污染物監測系統亦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
從結果來看,秸稈禁燒確實對當地空氣質量改善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在實際過程中“禁而不止”的現象并不少見。對此,專家表示,解決秸稈與環境矛盾的根本還是在于“堵疏結合”,既要強化責任筑牢防火墻“堵”住焚燒現象,更要注重“疏”,力求從根上破解秸稈禁燒難題。早在2015年,荊州市已充分認識到這一點,在全市建成較為完備的秸稈收集儲運系統,通過回收再利用讓秸稈變廢為寶。
未來,隨著生物質能應用技術日漸成熟,秸稈也未必不會成為一種“搶手”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