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
污水廠清水進、清水出?清水出是需要的,但清水進?大可不必!
人們的活動頻繁,污水不產生似乎不太可能。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了污水廠看似“處理無能”呢?
從2021年多次環保督察的情況來看,污水廠低效運行問題成為了污水處理的重點整治對象。隨著督察的深入與各個地方的重視程度增加,慢慢地就找到了“癥結”——管網。
這么說,是有根據的!
我國發展的速度很快,如果污水處理設備設施建設的速度趕不上趟,就會感覺“拖了后腿”。一開始這個問題并沒有被很好地意識到,開始準備整治污水廠,當然整治污水廠也是必要的。在當前環境來看,城鄉發展速度都很快,污水廠的處理能力已經不能夠滿足當前需求了,但是管網問題更需要被提到突出的位置上來。不過,管網問題不容易發現,治理難度也相對較大,形成“病痛”似乎更容易。
好在目前總算意識到管網問題這個“大麻煩”了。
前不久的政協座談會上,專業人士也明確指出,管網是城市水系統治理的關鍵所在和薄弱環節。管網底數不清、建設長期滯后,問題突出。全國政協委員、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認為,當前要集中力量摸清城鎮污水管網設施底數,掌握管網總數、空白區分布等問題,以摸清管網的短板與弱項。
國家率先下達超88億補助預算用于管網。目前,已有多地下發了2022年的相關補助金,江蘇已經下達8.6億元用于城市管網與污水處理建設工作。老舊管網修復、更新跑不掉了!
政策上的導向性已經毋庸贅述了。“十四五”要解決的問題中,管網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項。
如何整治污水管網,令污水廠的污水處理效率最大化?
上面說的摸清底數自然是首先要做的內容。除此之外,運用智慧化的方式對管網運行實時監控是一方面。以解決目前管網問題無法及時發現、治理的困難,讓每條污水管網都能納入統一系統,進行數字化管理。
利用非開挖技術進行問題管網的修復是可取的工藝。
前幾日,非開挖修復技術交流活動在廣州舉行。廣州市水務局排水管理處副處長表示,地下管道非開挖技術成本低、占地面積小,對周邊環境與地面交通影響小,正在成為管網修復的主要技術。廣州運用該技術,完成了黑臭水體治理、污水處理提質增效等推進工作。該技術對實現水環境提升起到積極作用。
加快解決雨、污合流問題也是保證污水廠進水濃度的重要舉措。
山東棗莊發布的《“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提出,2023年年底前,區域內雨污合流制管網改造全部完成;章丘區投入1.5億元,實施積水點改造工程、雨污管網工程建設,解決了部分地區數十年的雨污“頑疾”,2021年完成污水管網疏通1.77萬米,雨污水井清淤2129方。
管網問題正在經歷一次大的改造工作,“大麻煩”變“小問題”。屆時“清水進”的現象還會有嗎?污水廠可是時候進行高效工作了!